俄罗斯自研 CPU 参数最近曝光,虽然比起主流产品仍存在较大差距,但是这也是俄罗斯在自研道路上的一大进展。
虽说自研 CPU 并非易事,但为了避免被美国牵制,很多国家都在这方面投入了巨大的人力与资金。战斗民族俄罗斯也从 20 世纪 90 年代就开始了 CPU 自研之路。
近日,俄罗斯 MCST(Moscow Center of SPARC Technologies,莫斯科 SPARC 技术中心)自主研发的八核芯片 Elbrus-8C 参数曝光,这是继非商用 CPU 之后,俄罗斯第一个进入民用市场的八核微处理器。
2015 年,MCST 推出四核处理器 Elbrus-4C 之后,曾透露已经开始研发下一个型号——八核处理器 Elbru-8C 。
2018 年,Elbrus-8CB 处理器完成开发,计划于今年量产。 MCST 官方近日公布了详细参数。
资料显示,该芯片目前采用 28nm 制程工艺(Intel 最新一代处理器采用 10 nm 工艺)。
与大多数其他复杂芯片一样,它是一种面向编译器的设计,因为大多数优化都发生在编译器级别。
芯片具体参数见下表:
如上表所示,该芯片晶体管数量为 27.8 亿个,核心面积达 333 平方毫米,而频率仅有 1.5GHz,峰值浮点性能单精度 576GFlops 、双精度 288GFlops,内存支持四通道 DDR4-2400 ECC,带宽为 68.3GB/s 。
缓存方面,每核心 64KB 一级数据缓存、 128KB 一级指令缓存、 512KB 二级缓存,同时所有核心共享 16MB 三级缓存。
此外,该处理器还支持 4 路服务器多处理器组合,但是没有透露是什么协议或带宽。
根据俄罗斯国有控股公司 Ruselectronics 的说法,该芯片的速度比之前 2015 年问世的 Elbrus-4S 处理器快三到五倍,并且 I/O 通道高出八倍。
Ruselectronics 还表示,该芯片具有「确保其用户具有较高信息安全性」的功能,但具体情况我们也不得而知。
前几天 MCST 公司还公布了 Elbrus-8C 处理器跑 Blender 2.8 3D 测试的成绩,渲染 RyzenGraphic_27 模型用了 2 分钟 52 秒。
这个性能到底如何呢?据业界人士分析,AMD 的羿龙 II X4 965 处理器渲染同样的测试用了 2 分 34 秒,而酷睿 i7-7700K 这样的处理器渲染时间只要 36 秒,性能差距将近 4-5 倍。
要知道,AMD 羿龙 II X4 965 处理器是 AMD 2009 年发布的处理器。所以,虽然 Elbrus-8C 是 8 核处理器,但是因为 1.5 GHz 的频率、 ARM 架构的原因,跟桌面版 4GHz+ 的 X86 处理器相比还是没有任何优势的。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单独看参数性能,Elbrus-8C 与市面在售处理器相比依然比较落后,但这样的设计能力,已经赶超全球 95% 以上的国家能力了。
文章开头已经提到,这颗处理器的开发制作商是俄罗斯 MCST 公司,它于 1992 年成立,是列别捷夫精密机械与计算机工程研究所直属机构。
MCST 之前主要研发 SPARC 架构处理器,近年来转向 ARM 架构,并且已经推出了 Elbrus 系列的多款单核、双核、四核及八核 ARM 处理器。
MCST 曾因超级计算机 Elbrus 2000(简称 E2K)闻名于世,它背后的领导者,正是公司的创始人 Boris Babayan 。
Boris Babayan 是造就 Elbrus 超级计算机的关键人物,更是苏联时代超级计算的先驱。
1951 年,年仅 18 岁的 Babayan 加入了由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彼得·卡皮察(Pyotr Kapitsa)和列夫·兰道(Lev Landau)共同创立的莫斯科物理技术学院。
在那里,他成为了前苏联第一位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学生,这一领域当时还是如此之新,还没有「计算机工程」一说,而是被称为「机器数学」。
1978 年,他研究出了全球第一台超标量计算机 Elbrus-1,领先西方国家十多年。之后,Elbrus 2 代让他获得了列宁奖(前苏联享有最高声望的奖项)。
1992 年,Babayan 创办 MCST,专注于 E2K CPU 的开发。
1999 年,E2K 横空出世,轰动业界。该处理器可同时执行 Elbrus VLIW 和 Intel x86 代码,每一时钟周期可以执行 24 条指令,仅凭 1.2GHz 的工作频率就能带来 10.2GFLOP/s 的运算性能。
它的速度可能是当时准备发布的英特尔 Itanium(安腾)服务器芯片的三倍快。这对当时的英特尔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但与此同时,俄罗斯的投资者因为电子设备开发风险大而不愿意投资 MCST,所以 Babayan 和团队的处境并不乐观。
2004 年,Babayan 决定和 E2K 团队加入英特尔,他认为这样才能走出俄罗斯,做到世界第一。 Babayan 自此担任英特尔莫斯科研发中心的微处理器研发主管,并成为第二位获得英特尔院士称号的欧洲人。
同时,英特尔获得了 MCST 的部分技术授权。所以坊间有英特尔的芯片技术源头是来自于俄罗斯的说法。
投身技术算计行业 60 年后,已经 80 多岁的 Babayan 却还表示,「我还有很多项目想要实现,有很多技术上的想法 ,所以没有退休计划。」
近年来,俄罗斯试图通过自己的国内产品来摆脱美国制造的技术,包括中国、韩国、日本,也同样如此。这样做除了经济上的考虑,更是从国家安全的角度出发。
而美国近年来对华为的压制,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意识到,拥有全球领先自主研发能力的重要性。
希望未来有一天,提起 CPU,人们想到的不会只是英特尔和 AMD 。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