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yperAIHyperAI
Back to Headlines

MIT利用AI从5000种分子中筛选出“抗撕裂之王”二茂铁,使塑料韧性提升4倍

منذ 3 أيام

麻省理工学院(MIT)与杜克大学的研究团队近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在5000种已知分子中成功筛选出一种极具潜力的“抗撕裂之王”——二茂铁类交联剂,显著提升聚合物材料的韧性,使其抗撕裂性能提升至原有水平的4倍。这项突破性研究由MIT教授海瑟·库利克(Heather Kulik)领衔,博士后伊利亞·凱夫利什維利(Ilia Kevlishvili)为第一作者,成果发表于《ACS Central Science》期刊。 研究聚焦于一类特殊分子——力响应基团(mechanophores),这类分子在受力时会发生结构或化学性质变化,并伴随可检测的信号(如荧光或颜色改变),因而可作为“智能”材料中的应力传感器。团队特别关注二茂铁(ferrocenes)——一种有机金属化合物,其铁原子被夹在两个碳环之间,通过调节环上取代基可调控其机械性能。尽管部分二茂铁已被证实具有力响应特性,但绝大多数尚未被系统评估。 传统筛选方法效率极低:单个分子的实验测试需数周,计算模拟也需数日,面对数千种候选分子几乎不可行。为此,研究团队采用机器学习模型加速筛选进程。他们从剑桥结构数据库中选取5000种已合成的二茂铁结构作为起点,确保候选分子具备实际可合成性。通过先对约400种分子进行力场模拟,获取其键断裂所需外力数据,团队训练出神经网络模型,进而预测剩余4500种分子及7000种衍生结构的机械响应阈值。 分析发现,两类关键结构特征显著增强材料的抗撕裂性:一是二茂铁环上取代基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二是当两个环均连接大体积取代基时,分子更易在外力下发生断裂。后者结果出人意料,库利克教授表示:“这一规律完全超出了传统化学直觉,若无AI辅助,我们永远无法发现。” 基于模型预测,研究团队筛选出约100种高潜力分子,其中m-TMS-Fc被选中进行实验验证。杜克大学斯蒂芬·克雷格(Stephen Craig)实验室成功合成了以m-TMS-Fc为交联点的聚丙烯酸酯材料。拉伸测试显示,该材料的韧性达到传统二茂铁交联聚合物的4倍,表现出卓越的抗裂性能。 这一成果不仅为开发更耐用、更环保的塑料提供了新路径,也为延长材料寿命、减少塑料废弃物提供了可能。研究团队计划将该AI驱动的筛选平台拓展至其他功能性力响应分子,如可变色或可激活催化活性的分子,推动智能材料在应力传感、可切换催化剂及药物递送等领域的应用。 此外,研究还揭示了过渡金属类力响应基团的巨大潜力——这一领域长期缺乏系统研究,而此次计算流程为探索此类分子开辟了新方向。未来,人工智能与化学的深度融合,或将加速新型智能材料的发现与应用。

Related Li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