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撑美国经济增长的,竟是AI数据中心?
2025年上半年,美国经济增长几乎完全由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投资驱动,这一现象引发广泛争议。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杰森·弗尔曼在社交媒体上指出,若剔除信息处理设备与软件投资,美国实际GDP增长率仅为0.1%。这意味着传统经济部门——制造业、零售、服务、房地产等——几乎未实现增长。这一数据揭示了一个深刻转变:过去以消费为主导的经济引擎,正被AI数据中心建设所取代。 摩根士丹利数据显示,超大规模云服务商在数据中心及相关项目上的年资本支出已逼近4000亿美元,是五年前的四倍,占美国企业总资本支出近三分之一。这笔资金相当于丹麦全年GDP,或欧盟2024年预算的两倍以上,全部聚焦于构建支撑下一代AI模型的算力基础设施。更令人震惊的是,2025年迄今,AI数据中心建设对GDP的贡献已首次超越消费者支出——后者通常占美国GDP的三分之二,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 这种转变来得迅猛。2023年起,科技投资占GDP比重从4%左右跃升至超过4.5%,其中AI企业的资本支出占比已达1.2%。资金流向高度集中于微软、谷歌、亚马逊、Meta和英伟达等巨头。一系列巨额协议浮出水面:英伟达承诺向OpenAI投资最高1000亿美元,OpenAI则计划向Oracle支付3000亿美元购买算力,而Oracle又将采购400亿美元英伟达芯片。这些交易多为分阶段履约,部分甚至要到2027年才启动,但资本市场已提前反应——Oracle股价因“剩余履约义务”激增359%,AMD因与OpenAI达成芯片供应协议股价飙升35%。 然而,质疑声随之而来。对冲基金创始人戴维·艾恩霍恩警告,如此规模的投资“极端到难以理解”,极可能造成大量资本损失。麻省理工学院研究显示,95%采用生成式AI的企业未见投资回报。更严峻的是物理限制:OpenAI扩张所需电力相当于纽约与圣地亚哥之和,而当前电网尚无法支撑。高盛与威廉与玛丽学院学者彼得·阿特沃特指出,当前AI投资已形成类似2008年房地产泡沫的“资本传送带”——各环节高度依赖彼此,一旦某一环断裂,将引发连锁崩塌。 金融体系在其中扮演放大器角色。华尔街投行、指数基金与私募债务市场共同推动这一循环。贝莱德资产管理规模单季增长近1万亿美元,部分源于AI概念股权重上升。私募股权基金手握2.5万亿美元“干粉”亟待部署,杠杆收购屡创新高,如艺电以550亿美元被收购。指数基金被动配置机制进一步强化了“AI上涨—估值提升—融资增强—再投资”的自我强化循环。 也有观点持审慎乐观。TS Lombard首席经济学家达里奥·珀金斯认为,AI投资与劳动力市场无关,且许多设备为进口,GDP核算中存在抵消效应,实际净贡献或被高估。他强调当前投资主要由自由现金流支撑,杠杆水平不高,尚未构成系统性风险。RBC分析师里希·贾鲁里亚则指出,若AI能突破容量瓶颈,加速技术落地,将带来真实效益,实现“净增长”。 历史经验表明,技术泡沫未必终结于崩盘。互联网泡沫虽摧毁万亿市值,却为数字经济奠定基础。若AI基础设施最终被有效利用,即便投资过热,其长期价值仍不可忽视。 然而,真正的挑战在于“信心”能否持续。当潮水退去,若企业无法兑现AI带来的生产力与收入增长,这场由资本与预期构建的繁荣,或将暴露为一场大规模资源错配。当前,美国经济的命脉已系于少数科技巨头的AI野心之上,而这场豪赌的结局,仍悬而未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