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Innovators Under 35" China List Announced
新一届“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Innovators Under 35,简称TR35)中国区名单正式发布,展现了全球科技变革的焦点:生成式AI重塑人际交互模式、量子计算突破经典物理樊篱、具身智能重塑制造逻辑、合成生物学覆盖医疗领域,以及技术迭代不断刷新人们的认知。 自1999年起,《科技评论》杂志一直致力于挖掘最具活力的创新光束。这份榜单不仅窥探到青年人眼中尚未明朗的创新火种,也记录了这些明星如何重塑世界的代际力量。特别是AI领域的表现尤为突出,随着中国科技的崛起,2017年DeepTech联合《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将TR35评选活动正式落地中国,聚焦和挖掘中国的创新力量。 经过8年的评选,TR35中国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创新生态,多样性为中国的科技发展注入了独特色彩,特别是在AI领域。例如,英伟达创始人兼CEO黄仁勋最近在上海华能大厦举办的一次活动上表示:“全球50%的AI研究人员来自中国……美国每家AI实验室都离不开众多优秀的中国研究人员。”2024年OpenAI发布的GPT-4O中,17位关键团队成员中有6位是华人,占比高达35.29%;根据谷歌和英伟达重点强调的114位关键AI研究人员中,谷歌研究员中约有20%为华人,而英伟达研究者的比例更高,达到40%。 同年7月,马斯克宣布成立xAI,12位初始成员中有5位是华裔科学家,占比近半。这些研究成果和技术突破不仅体现了35位科学家的个人创新实力,更是中国在科技领域能力跃升的体现。 在实际应用场景中,这些研究成果影响数百万开发者,推动生产线从实验室原理走向生产组装线,逐步标准化。每一项里程碑式的突破,如DeepSeekMath模型,在数学推理方面的能力显著提升,并进一步推动模型的训练效率和理解深度。该模型使用高质数据集进行预训练,并基于GRPO方法构建,提高了模型的基本推理能力。此外,ToRA项目展示了外部工具整合同到推理过程中的强大学习作用,其ToRA-34B的模型通过多语言执行,显著提升了问题解决的复杂性和精度。 为了解决高密度存储等关键问题,王萌提出了基于纳米孔读取的高精准度方法,能够高效识别单分子信息,并在数据储存和分子操作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她的研究为医学诊疗、数据分析和能源风险等多个领域提供了解决方案,尤其是在早期癌症诊断中展现出巨大潜力。 除了基础研究,她还开发了一套融合高精度纳米技术和优化算法的高密度材料处理系统,为实际应用打开了新通道。通过创新设计,这套材料能够在不影响信息密度过高的情况下实现高通量操作,极大地简化了生产过程,降低了成本,从而在工业生产中获得广泛应用。 在机器人技术方面,罗鹏致专注于将机器人的通用性和灵活性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他提出的ReAct框架首次引入“推理-行动”结合的智能模型,为构建通用语言模型提供了基础。这一框架不仅增强了模型的可控性,也极大扩展了模型在各种应用场景中的适应性,如自驾驶车辆的操作实验等。同时,他还开发了多种模型和算法,有效提升了模型的推理能力和学习效率。 作为联合创始人的张明,则将目光投向了大语言模型(LLM)的发展与应用。他在2023年5月创立了一加银河北京通用机器人公司,目前公司已经完成13亿元融资。他的研究主要关注大语言模型的训练与推理优化,提出了Alpa(可扩展LLM训练)、vLLM和DistServe(高效LLM服务)等多项关键技术。这些技术在优化大模型的基础功能和提高服务效能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有助于大模型在实际应用场景中的广泛普及。 周航则在传感器和信号解析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尤其是其基于多模态传感器网络的技术。这一技术通过高效的环境建模和实时信号解析,为自动化学科和工业控制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特别是在农业病虫害防治和绿色防控方面,他的研究为全球农作物损失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总的来说,这些中国年轻科学家不仅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还在多个交叉学科领域展现了非凡的创造力。他们提出的创新技术不仅推动了科学前沿的发展,也为实际应用提供了新的可能。正如黄仁勋所说,“全球AI研究的一半在中国。”这些科学家的努力证明了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巨大潜力和影响力。未来的挑战将更加严峻,但他们的贡献无疑为全球科技竞赛树立了新的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