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Datacenter-Boom treibt US-Wirtschaft – aber ist sie stabil?
2025年上半年,美国经济增长几乎完全依赖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投资,这一现象由哈佛大学经济学家Jason Furman在社交媒体X上披露的数据引发广泛关注。数据显示,若剔除信息处理设备与软件投资,美国实际GDP增长率仅为0.1%。这意味着传统经济部门如制造业、零售、服务与房地产在该时期基本停滞。AI数据中心建设首次成为推动GDP增长的首要动力,其贡献已超过美国消费者支出这一长期主导引擎。摩根士丹利指出,超大规模云企在数据中心与AI项目上的年度资本支出逼近4000亿美元,占全美企业总资本支出近三分之一,规模相当于丹麦全年GDP或欧盟2024年预算的两倍。这些资金主要流向构建下一代AI算力基础设施,推动科技支出占名义GDP比重从2023年起跃升至4.5%以上,其中AI企业资本支出占比已达1.2%。 资金流向高度集中于少数巨头:英伟达承诺向OpenAI投资最高1000亿美元,OpenAI则与Oracle签订3000亿美元计算能力采购协议,后者又宣布采购400亿美元英伟达芯片。这些协议多为分阶段履约,部分直至2027年才启动,但资本市场已提前反应——Oracle与AMD股价因“未来履约义务”大幅上涨,显示投资者更关注承诺而非当前业绩。OpenAI已签订超万亿美元的AI基础设施协议,远超其当前100亿美元年收入与5000亿美元估值,暴露出巨大预期与现实之间的鸿沟。 质疑声随之而来。对冲基金Greenlight Capital创始人David Einhorn警告,当前AI投资规模“极端不可持续”,可能造成大规模资本损失。MIT调查显示,95%采用生成式AI的企业未实现投资回报。物理瓶颈亦不容忽视:OpenAI扩张需4.5吉瓦电力,相当于两座胡佛大坝产能,而电网建设滞后。威廉与玛丽学院的Peter Atwater将当前AI投资比作2008年前的房地产泡沫,形成“资本传送带”式相互依赖,一旦任一环节断裂,将引发连锁崩溃。 金融体系的协同放大效应加剧风险。高盛投行部门创纪录盈利,贝莱德季度资产管理规模激增1万亿美元,主要因英伟达、微软等AI股权重上升。私募债务市场持有2.5万亿美元待投资金,贷款标准放宽,仅凭“AI”标签即可融资。指数基金被动配置进一步强化自我强化循环:AI公司股价上涨→市值膨胀→基金规模扩大→更多资金流入AI股。这种机制依赖持续信心,一旦业绩不及预期,系统可能迅速瓦解。 部分经济学家持不同观点。TS Lombard首席经济学家Dario Perkins认为,AI投资并非支撑就业市场的原因,且大量设备进口将抵消GDP正向影响。他强调当前投资以自由现金流驱动,杠杆水平低,尚未形成致命泡沫。RBC分析师Rishi Jaluria则认为,若AI能突破容量限制并带来真实回报,当前投入合理;否则仅为“循环交易”。 从历史看,互联网泡沫虽破灭,但催生了数字基础设施。若AI投资最终未能兑现,其建设的算力网络仍具长期价值。但关键在于可持续性与实际产出。摩根士丹利指出,企业正以牺牲利润吸收成本,非长期可持续策略。Atwater警告:“AI领域正以‘永远’心态运作,但市场耐心有限。”当前,极少数科技公司对经济影响过大,金融与科技已融为一体。当潮水退去,真正的价值将浮现——是新经济的基石,还是纸牌屋的崩塌,尚待时间验证。 (约59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