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天前
Fornax 3D 项目:早期型星系中心行星状星云的自动化探测及初步结果
T. W. Spriggs, M. Sarzi, R. Napiwotzki, P. M. Galan-de Anta, S. Viaene, B. Nedelchev, L. Coccato, E. M. Corsini, P. T. de Zeeuw, J. Falcon-Barroso, D. A. Gadotti, E. Iodice, M. Lyubenova, I. Martin-Navarro, R. M. McDermid, F. Pinna, G. van de Ven, L. Zhu

摘要
河外行星状星云(PNe)可通过其较强的[O III]电离发射特征被探测到,是研究宿主星系局部恒星种群的直接探针。由于其具有近乎普适的绝对星等截止特征,PNe也被视为一种极为出色的测距标准烛光。通过在星系内探测行星状星云,我们旨在建立PNe相对丰度与宿主星系恒星种群性质之间的关联。本研究通过从FCC 167和FCC 219星系中去除恒星背景成分,构建这两个星系的行星状星云光度函数(PNLF),进而估算其距离模数。最后,我们对所提出的新型检测与分析方法的可靠性与稳健性进行验证。该方法能够识别此前未被充分探索区域中由[O III] 5007 Å发射特征指示的未分辨点源。借助多单元光谱仪(MUSE)提供的空间与光谱维度联合信息,我们对[O III]发射进行联合建模,并利用Fornax3D巡天项目所获取的数据。针对每一个候选源,我们分析其电离气体发射线的特性,以剔除可能干扰PNLF安全构建的其他天体,如超新星遗迹和电离氢区(H II区)。为进一步评估方法的潜在局限性,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模拟实验,从而对建模方法的可靠性得出结论。通过将这一新型检测与建模方法应用于积分场单元(IFU)观测数据,我们报告了FCC 167和FCC 219两个星系的距离估计值以及单位光度下的行星状星云频率(PNe frequency per unit luminosity)参数。此外,本文还系统综述了源污染情况、星系间差异,以及致密恒星环境中可能对行星状星云种群产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