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yperAI超神经
Back to Headlines

生成式人工智能治理: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的不同路径

4 days ago

这篇白皮书基于作者的观察和经验,探讨了组织如何在快速采用生成式人工智能(AI)的同时,建立和实施有效的治理框架,以平衡创新速度与负责任的AI实践。随着生成式AI技术的迅猛发展,许多组织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同在飞行中建造飞机。作者指出,这些技术的不预测性输出和内容生成能力带来了与传统AI应用截然不同的治理难题。 生成式AI治理的挑战 生成式AI的输出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创造性,这使得传统的治理框架显得不足。例如,这些系统可能会“幻觉”出从未被训练过的数据,产生带有偏见的内容,或在安全性方面出现问题。因此,生成式AI治理需要新的方法和策略,不仅要确保系统的透明度、问责制、公平性和安全性,还要在这些原则基础上促进创新和发展,建立公众信任。 不同规模组织的治理路径 小型和中型企业(SMEs) 小型和中型企业通常在敏捷性和决策速度上占据优势,但它们在实施AI治理时却面临成本和复杂性的障碍。研究显示,约65%的中小企业因资源限制而难以落实有效的AI治理措施。作者建议,SMEs应将治理视为增长的助推器,而不是负担。具体策略包括: 简化治理模型,制定明了易懂的政策。 建立基本的监督机制,确保伦理和合规性。 采取逐步改进的方法,根据组织的实际需求逐步完善治理体系。 通过右尺寸化的治理方法,SMEs可以在不影响创新的前提下,实现有效控制,从而克服现有障碍。 大型企业 大型企业在规模和监管要求上与中小企业有着显著差异,因此在AI治理方面需要采取更加结构化的策略。企业内部不同业务部门之间的协调一致成为难题之一。作者提出几个核心问题,如何在保持多样性的同时推动创新? 大型企业普遍采用的生成式AI治理框架包括: 成立专门的AI伦理委员会,例如IBM就设立了这样的机构,负责审查新的AI产品是否符合伦理标准。 把伦理原则融合进研发流程,如微软嵌入了六个原则(公平性、可靠性、隐私保护、包容性、透明度和问责制)。 实施多层次的审核机制,确保各部在遵守统一标准的同时,拥有足够的灵活性进行自主创新。 行业评价与公司背景 多位业内专家表示,这份白皮书提出了非常实际的建议,尤其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它指出了治理不应是一味增加复杂程序,而是应该紧密结合业务实际,帮助组织在创新与风险管理间找到平衡点。作者的观察不仅反映了当前AI治理领域的现状,也指出了未来的方向。随着更多组织开始重视并逐步落实生成式AI治理,相信这一领域的实践将会越来越成熟。

Related Li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