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财务危机:资金告急背后的真实困境
OpenAI正面临一场“史上最大规模的烧钱危机”。尽管它被公认为生成式AI的定义者和市场领导者,拥有5000亿美元估值和超过120亿美元的年度经常性收入,但其财务前景正变得愈发脆弱。 公司持续宣布巨额支出计划:向Oracle承诺3000亿美元、CoreWeave 224亿美元、Broadcom 100亿美元,还签下大量能源协议——包括从英伟达获取10吉瓦、AMD 6吉瓦、韩国每月90万片晶圆、挪威与阿联酋各230兆瓦和200兆瓦的电力。据《金融时报》估算,OpenAI今年已签署约1万亿美元的算力采购协议。 然而,这些数字背后是严峻的现实:算力依赖电力,而新建发电设施周期极长——燃气轮机需7年,美国上一座核电站耗时11年、成本超300亿美元。OpenAI尚未开始解决能源供应的根本问题。 更关键的是,其烧钱速度已达到“史上最高”水平。CEO萨姆·阿尔特曼坦言,OpenAI可能是“有史以来资本最密集的公司”。最新预测显示,2029年前现金消耗将达1150亿美元,比一季度预测高出800亿美元。而这些支出远未覆盖全部成本。 尽管估值惊人,OpenAI在融资上却举步维艰。投资者似乎对它的结构、财务模型和“万亿级”承诺保持距离。此前号称“立即投入1000亿美元”的Stargate计划,实则沦为模糊的宣传口号,软银300亿美元投资也因公司架构未定而延迟。英伟达的1000亿美元合作中,仅100亿美元为首付,后续释放需OpenAI先投入500亿美元以上。 目前,英伟达已成OpenAI的“最后贷款人”,这并非乐观信号。阿尔特曼称“有秘密计划”,但拒绝透露细节,只说“几个月后一切会清晰”。而其高管也承认,当前投入仍“差三个数量级”才够。 OpenAI试图靠产品变现——旗下应用已拥有8亿月活,增长迅猛。但这些产品多为“试验性”项目,缺乏定价权与利润空间。AI训练与推理成本高昂,难以形成可持续的现金流。若无法建立真正盈利的“利润池”,扩张终将难以为继。 在缺乏数百亿真金白银注入的前提下,OpenAI正站在“Wile E. Coyote”时刻:跑出悬崖却仍悬浮空中,幻想AGI降临。一旦现实坠落,无论是预算削减、价格调整、战略收缩,还是模式重构,都将不可避免。 如今的问题不是“OpenAI能不能成功”,而是“它有没有钱撑到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