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yperAI超神经
Back to Headlines

G4靶点研究迎来突破,为抗癌新药开发指明方向

2 days ago

6月初,G4国际会议在美国明尼阿波利斯举办,展示了多项关于G4四链体DNA结构在精准医疗领域的研究成果,为开发新一代核酸靶向抗癌药物提供了新的思路。G4是一种由细胞内钾离子或钠离子稳定的特殊DNA二级结构,主要存在于人类癌基因启动子和端粒区域。与传统化疗药物不同,G4靶点药物因其在癌细胞中的特异性分布和可靶向性,被认为是未来药物开发的重点方向之一。 会议中最具代表性的发现来自G4研究领域的奠基人劳伦斯・赫尔利教授。他证实,2015年获得FDA批准的抗癌药物曲贝替定实际上作用于G4结构,而非传统认为的双链DNA。这一发现证明了G4靶点在药物研发中的潜力及实际应用价值,为该领域的发展注入了重要动力。核新生物公司CEO徐红博士高度评价了这一发现,强调其不仅具有科研意义,还改变了人们对G4靶点的认知,消除了对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担忧。 会议上的另一项重要成果来自美国普渡大学药学院杨丹洲教授实验室,他们成功解析了癌基因Myc启动子中的G4与其结合蛋白Nucleolin相互作用的高分辨率分子结构。Myc过表达在超过70%的癌症中普遍存在,被视为“不可成药靶点”。此次解析的结构为开发具有高度专一性的G4靶点药物奠定了基础,为治疗癌症开辟了新途径。徐红博士表示,这一研究方向是解决四链体DNA药物专一性问题的关键,能够加速G4靶点药物的研发进程。 此外,东北林业大学隋广超教授和美国路易斯维尔大学罗伯特·蒙森团队分别揭示了癌基因CCND1启动子G4通过相分离机制激活转录的过程,以及特殊五层G4结构对ZEB1基因的调控作用。英国帝国理工学院马可·迪·安东尼奥教授团队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学研究所曲晓刚研究员团队联合证明,利用CRISPR-sgRNA系统可以将药物精确递送到特定G4位点,实现对癌基因或病毒基因的定向调控。 纳米孔测序技术也在G4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它突破了传统测序技术的局限,首次在人类基因组的复杂区域,如着丝粒附近,发现了新的G4位点。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正逐渐改变G4研究的方式,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绍泽布·海德尔教授团队使用卷积变分自编码器对大量G4进行了分类,而德国科隆大学罗伯特·哈钦森·吉尔福德教授团队则利用G4特异性纳米抗体结合ChIP-seq技术,揭示了G4在癌细胞与老化组织中的异常富集现象,及其与早衰症致病机理的相关性。 徐红博士及其团队正致力于开发一种针对存在DNA损伤修复缺陷的实体瘤患者的G4靶点药物,适应症包括乳腺癌、卵巢癌、胰腺癌和肠癌等。这种药物已经获得了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及美国FDA的临床批件,预计很快将进入临床试验阶段。G4靶向药物不仅可为耐药性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还因其不受限于特定基因突变的特点,有望惠及更广泛的患者群体。据统计,大约20%的肿瘤患者存在DNA损伤修复缺陷,某些癌症类型中这一比例甚至高达50%。 除了癌症治疗,G4靶点在抗病毒和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领域也展示了潜在的应用前景,但目前这些研究仍处于临床前阶段。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G4靶点研究的突破不仅为药物开发提供了新的方向,还可能引领下一代靶向药物的研发潮流。随着更多创新技术的不断涌现,G4作为下一代核心药物靶点的潜力正逐步被挖掘。核新生物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开发基于四链体DNA结构的创新药物的企业,公司拥有一支经验丰富的科学家团队,在癌症和其他疾病的治疗方面具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创新能力。

Related Li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