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中国青年科学家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中国区榜单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严宁教授在童年时期就对科学充满了渴望。尽管成长于一个乡村,但他对大自然的好奇心驱使他不断探索。1996年,严宁考入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2000年获得学士学位后,前往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深造,2004年获得博士学位。攻读博士期间,他的研究成果被《科学》杂志和GE Healthcare选为“青年科学家奖(北美洲)”得主,这一奖项每年全球仅有五人能够获得。 2007年,严宁回到清华大学担任助理教授,成为“清华最年轻教员”。他在清华大学任教十年间,科研成果两次入选《科学》杂志年度十大进展,并因其在蛋白质设计方面的突破性贡献,被《自然》杂志评为“中国科学之星”。2017年,34岁的严宁作为清华大学计算化学与药物设计系副教务主任,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中国榜单。 与严宁同一时代成长的科学家还有马健和万秋石。马健从小梦想成为宇航员,17岁时前往新加坡国立大学攻读本科,2013年至2018年在华盛顿大学David Baker和Frank DiMaio实验室工作,于2019年获得博士学位。同年,29岁的马健基于其剪接体高分辨率结构的解析,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中国榜单。万秋石则因在RNA结构研究上的成就,于2020年30岁时同样入选该榜单。 这三位年轻的科学家分别在不同的研究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展现了中国年轻一代科技人才的风采。《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自2012年起在中国设立“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榜单,旨在选出未来能够改变世界的35位中国青年科技人才。过去八年中,这些年轻的科学家不仅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还在技术创新、社会担当、产业融合和个人持续发展等方面表现出色,真正成为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行业专家认为,严宁、马健和万秋石等人的成功不仅是个人努力的结果,也体现了中国在基础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方面的巨大进步。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等顶尖学术机构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资源支持,使他们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这三位科学家的事迹激励了更多的年轻人投身科技事业,为中国未来的科技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