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Headlines

OpenAI员工担忧社交媒体扩张引发伦理与隐私争议

4 天前

OpenAI推出AI短视频应用Sora,引发内部研究人员广泛讨论。这款模仿TikTok的社交平台以AI生成视频为核心,充斥着大量萨姆·阿尔特曼的深度伪造影像,成为公司首次大规模进军消费级社交领域的重要尝试。然而,此举在内部激起矛盾情绪。 多名现任及前OpenAI研究人员在X平台发声,表达对Sora的复杂态度。预训练研究员约翰·霍尔曼表示:“基于AI的推荐 feeds 令人担忧,我最初得知Sora 2上线时确实感到不安,但团队已尽最大努力设计出积极体验。”哈佛教授博阿兹·巴拉克也坦言:“技术上令人惊叹,但还远未到可以自满的地步——我们尚未避免其他社交媒体和深度伪造的陷阱。” 前研究员罗汉·潘德也借此机会推广自己新创办的公司Periodic Labs,呼吁志同道合者投身AI驱动的科学发现,而非打造“无限AI短视频垃圾场”。 Sora的推出凸显OpenAI的核心矛盾:它既是全球增长最快的消费科技公司,又宣称自己是一家以“造福人类”为使命的前沿AI实验室。尽管CEO阿尔特曼强调,公司仍以构建通用人工智能(AGI)为核心目标,但Sora的投入显示其正加大在消费产品上的资源倾斜。他解释称,这些投入不仅为了展示技术、带来愉悦,也为了“产生收入,以支撑高昂的算力需求”。 然而,当一个平台以“好玩”为定位,其设计逻辑极易滑向成瘾机制。Sora虽声称不优化用户停留时间,强调“鼓励创作”并设置使用提醒,但用户已察觉动态表情等“多巴胺刺激”设计,暗示其仍在追逐参与度。 与Meta新推出的Vibes相比,Sora的初步设计更具克制,但历史经验表明,社交算法的“误对齐”难以避免。阿尔特曼本人曾承认,社交平台的致命问题在于:算法优化的是短期用户停留,而非长期社会福祉。 目前Sora尚处起步阶段,但其发展路径将决定OpenAI能否在追求商业成功的同时,坚守其非营利使命。随着监管机构关注其从非营利向营利结构的转型,这一平衡考验正变得愈发关键。

Related Links

OpenAI员工担忧社交媒体扩张引发伦理与隐私争议 | 头条 | HyperAI超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