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揭示唐宋花卉意象背后的文化情绪演变:从牡丹的喜悦到梅花的忧伤
近日,北京师范大学未来设计学院艺术与科技方向负责人周天歌及其团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深入研究了唐朝和宋朝时期文学作品与绘画中的花卉意象。这项研究通过大量数据分析和情感识别,揭示了不同历史背景下花卉象征的变化及其所反映的社会和政治情绪。 唐朝,作为中华文明的一个鼎盛时期,以牡丹为主要花卉象征。在唐诗和唐画中,牡丹频繁出现,情感分析显示其主要表现为“喜悦”和“愤怒”。这种情感特征不仅体现了盛世下的繁荣和积极向上的一面,也反映了中晚唐政治动荡引发的批判态度。相比之下,到了宋朝,梅花成为了最流行的花卉象征,特别是在宋词和宋画中。通过同样的方法分析,发现宋朝时期文学作品与绘画中的梅花更多传递出“悲伤”和“恐惧”的情感,这与宋朝社会转型期间知识分子心态的深刻变革密切相关。 此外,研究人员还注意到,随着时代的变迁,绘画风格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比如,从盛唐过渡到中晚唐时期,牡丹的画面构图、色彩运用等方面逐渐变得更加深沉和含蓄;而宋代的水墨梅枝,则根据历史阶段的不同,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展现出独特的风貌特征,进一步印证了艺术情感与时代背景的高度契合。 该团队采用的是一种跨媒介研究方法,即同时分析文本和图像材料来进行情感量化。利用 BERT 模型等先进算法技术,他们能够有效处理大规模的古典诗文数据,并从中提炼出微妙的情绪波动,为研究古代文学和视觉艺术的情感演变模式提供了新的工具和视角。此次利用 AI 量化分析唐宋两朝诗歌及绘画中花卉情绪表达的研究成果,成功建立起了文化史与科技手段之间的联系,推动了人文学科向更加精确和可量化的方向发展。 业内专家指出,这项研究不仅展示了人工智能在文化分析领域的巨大潜力,同时也为理解和教学传统文化打开了一扇新颖的窗口。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和公众可以获得更为直观、真实的历史文化感知,有助于加深对历史背景的理解。北京师范大学未来设计学院则致力于培养具备跨学科技能的人才,此次项目正是其教育理念的具体实践之一。 研究人员展望,希望基于此研究成果进一步开发历史文旅产品、融入古典诗文教学平台,甚至应用于严肃游戏设计,以此来促进更深层次的情感传播和文化传播。总之,这项跨学科的研究为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也为今后类似研究树立了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