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竞赛现场曝光:人性化操作仍是关键短板
8 天前
在2025年8月15日至17日于北京举行的首届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中,来自16个国家的280支队伍、超过500台人形机器人在田径、足球、拳击等项目中展开角逐。尽管机器人展示了令人惊叹的动作,如精准射门、出拳和奔跑,但频繁的摔倒、失控和故障仍暴露了其技术局限。 比赛现场随处可见技术人员的身影:他们为机器人更换电池、调整肢体、扶起倒地的机器,甚至有人像搀扶受伤运动员一样将一台机器人抬出场外。这些画面清晰地表明,尽管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飞速发展,但目前仍高度依赖人类干预才能维持运行。 比赛场地——曾用于2022年冬奥会的国家速滑馆,座无虚席。观众对机器人的表现反应热烈,每当机器人成功得分或获胜,现场都会爆发出掌声与欢呼,显示出人们对这些“数字运动员”的情感投入。 此次赛事也凸显了中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加速布局。尽管机器人在工业场景中有望广泛应用,但这场运动会揭示了一个现实:在复杂、动态的真实环境中,机器人尚无法完全独立运行。人类的操控、维护与陪伴仍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正如一位技术人员在调试机器人头部时所说:“它们能动,但还不会自己思考。” 这场盛会不仅是一场科技展示,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与机器协作的当下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