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议员提议:英伟达GPU需内置位置追踪功能,可远程关闭以防止流向中国
美国参议员提出了一项新法案,要求在出口到中国的高端GPU中内置地理追踪功能,并能够在必要时通过远程命令关闭这些芯片的功能。该提案引发了公众和行业的广泛关注,主要因为其涉及个人隐私保护、技术限制以及国际贸易等问题。 这项提案最初由共和党参议员汤姆·科顿(Tom Cotton)和其他几位参议员提出,旨在防止先进的计算机芯片被非法转移或用于支持潜在敌对国家的技术和军事力量。根据法案,制造商需要在芯片中植入能够追踪位置的技术,以便监控其用途。如果发现芯片被非法使用或转移到受制裁国家,制造商可以远程关闭芯片的功能,从而减少技术泄漏的风险。 然而,这项提案受到了许多科技公司的反对,尤其是英伟达(NVIDIA)。英伟达明确表示拒绝该法案,并认为这是对全球消费者隐私权的侵犯。AMD 和英特尔(Intel)等其他主要芯片设计与制造公司也都未公开表态支持这一提议。这些企业普遍担忧,增加这类功能不仅会显著提高产品的设计和制造成本,延长研发周期,还可能引发潜在的安全隐患和技术难题。此外,如果这些“后门”功能不妥善管理,可能会导致更大的法律纠纷,损害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过去类似的尝试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例如,英伟达曾为其某些显卡推出轻度哈希率限制(LHR)技术,希望通过限制加密货币挖矿性能来保障游戏玩家的需求。但该技术很快被黑市和矿工破解,显示了单边技术管制措施存在的局限性。这也使得《芯片安全法案》能否实现预期目标成为一个巨大的问号。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种单一技术管制措施可能适得其反。一方面,可能会刺激其他国家加快本⼟芯片产业的发展,减少对美国高端芯片的依赖,尤其是中国这样的技术大国。另一方面,严格的管制和潜在的“后门”风险可能导致国际客户转向购买非美国设计的芯片产品,即使后者性能稍逊一筹,只要能规避隐含的安全风险和法律问题。因此,这项法案的影响不仅限于中美之间的贸易关系,还可能对全球科技产业造成深远影响。 目前,《芯片安全法案》仍处于提案阶段,尚未在国会通过。未来如何推进并成为正式法律仍有待观察。无论结果如何,这一提案都凸显出现代地缘政治博奕中科技领域的复杂性和微妙性。对于英伟达等厂商来说,如何在不断变化的政治局势中维护自身利益,将是未来一段时期内面临的重大挑战。 英伟达是全球领先的图形处理器(GPU)和人工智能(AI)技术提供商,总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圣克拉拉市。业内普遍认为,这项法案若通过,将对英伟达及其他高端芯片制造商产生巨大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