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新突破:面部扫描可预测寿命与健康风险
1 天前
越来越多的AI应用正通过分析人脸来预测寿命和健康风险。这些技术利用智能手机自拍,结合人工智能算法,评估用户的“生物年龄”——即身体实际衰老程度,作为健康状况的快速指标。 哈佛大学开发的“FaceAge”算法便是其中代表。它通过分析面部的鼻唇沟和太阳穴区域,判断衰老速度是否快于实际年龄。研究者认为,若生物年龄增长过快,可能预示着潜在健康问题。在一次测试中,记者提交的四张照片显示,其“生物年龄”在27.9岁至38.2岁之间波动,其中一张在正午强光下的照片显示年龄最高,而模糊或昏暗环境下的照片则让其看起来更年轻。 这类技术并非新鲜事。早在2014年,Face2Gene就已用于辅助诊断遗传病;澳大利亚的PainChek应用则通过面部表情识别老年痴呆患者的疼痛,目前正等待FDA批准。此外,还有应用试图通过面部特征检测过敏、疲劳、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等。 科学家指出,人类进化出对红绿色的敏感,可能正是为了识别他人面部的健康信号——如红润代表血液循环良好,苍白或发绿则可能暗示疾病。研究也发现,长期压力、吸烟等不良习惯会使面容提前老化,而百岁老人往往比实际年龄看起来年轻得多。 然而,这项技术也引发严重伦理争议。AI能否真正准确衡量健康?不同光照、表情、化妆甚至文化背景都会影响结果。专家警告,这类系统可能重演历史上“相面术”式的偏见,甚至被滥用于歧视或监控。2017年斯坦福大学曾推出“同性恋识别AI”,引发广泛批评,因其实际识别的是社会行为特征而非性取向。 AI伦理学者强调,医疗决策应以患者为中心,而非将判断权交给算法。目前这些技术大多仍处于研究阶段,尚未具备临床可靠性。尽管前景诱人,但如何确保其安全、公平、透明,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