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启动海洋智能无人艇系统创新项目-上海大学汇聚顶尖专家推进关键技术攻关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项目“海洋自主智能无人艇系统理论、技术及应用”启动会在上海举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科学部常务副主任刘克、综合与战略规划处处长张丽佳、二处处长吴国政及副处长王志衡等基金委领导出席会议。会议还邀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耀南、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姜斌教授等13位项目指导专家。上海大学党委书记成旦红、副校长张建华、科研管理部常务副部长张新鹏、基础与国际合作处处长甄强及项目团队成员也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由上海大学副校长张建华教授主持。 刘克在致辞中强调:“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并对项目提出了三点建议:首先,明确目标导向,聚焦核心方向,力争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其次,加强团队协作,促进交叉融合与整体合力;最后,保持开放思想,紧跟科技发展,适时优化研究路径。他表示,基金委将密切关注和支持项目的推进,希望上海大学能够为项目提供必要的保障。 成旦红表示,该项目的获批是上海大学在高水平科研上的一大突破,将有力推动教育、科技与人才的深度融合。他强调,学校近期高度重视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全面贯彻落实“有组织科研”理念,积极响应科学基金的各项改革措施。上海大学将严格按照基金委要求,为项目提供全方位支持,确保其高质量推进。 项目负责人谢少荣教授详细介绍了项目的概况,阐述了团队的建设基础、核心科学问题、研究思路和技术路径。项目主要聚焦于“大规模、强对抗、自主协同”的核心场景,未来五年将在三个主要方向上展开研究:高海况下无人艇集群的高韧性安全体系、递进式学习范式,以及面向高动态、强对抗环境的多样化场景生成与虚实验证平台。目标是建设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团队,推动技术攻坚与理论创新。 与会专家对项目的研究基础和方向给予了高度评价。王耀南院士指出,创新研究群体的核心任务不仅在于技术突破,更重要的是培养创新人才。他建议具体科研任务分解给一线青年科研人员,通过实践锤炼,搭建他们的成长平台。同时,他强调应充分利用团队多年来在群体智能领域的研究成果,构建具有自主可控能力的标准化无人系统群体智能底座,形成统一架构,涵盖算法、软件和硬件三大核心要素,具备高安全性、多模态信息感知与博弈能力,能够在复杂海况下实现无人系统的协同作战支持。 刘克在总结发言中对专家们的建议表示感谢,并强调这是关乎国家科技竞争力的关键战役。他敦促项目团队在未来的五年内,以坚定的决心和创新魄力,实现从“并跑”到“领跑”的跨越,为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这次启动会的顺利召开,标志着“海洋自主智能无人艇系统理论、技术及应用”项目正式步入实施阶段。谢少荣教授团队将继续秉承上海大学“自强不息、道济天下”的校训精神,以“精海”集群为利器,积极参与国家海洋强国建设,争取成为先锋力量。 业内专家认为,该项目将显著提升我国在海洋无人系统领域的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对推动国防建设和科技自立自强具有深远意义。上海大学作为国内一流的综合性大学,近年来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具备完成该项目的强大实力和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