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Headlines

AI末日论者迎来高光时刻:恐慌与反思席卷科技界

2 天前

“AI末日论者”正迎来高光时刻。随着大型语言模型(LLM)发展遭遇瓶颈,越来越多专家开始质疑:当前AI技术可能已接近极限,难以通往真正的人工通用智能(AGI)。 过去几年,全球顶尖科技公司投入数千亿美元研发LLM,推动ChatGPT等产品普及。然而,尽管性能持续提升,这些模型在复杂推理、逻辑判断和常识理解方面仍显乏力。苹果研究人员在2024年6月发布的论文《思维的幻觉》指出,高级模型在面对复杂任务时会轻易放弃,其表现依赖于模式识别而非真正的理解,远未达到人类般的推理能力。 曾被视为“AI教父”的Geoffrey Hinton也提出警示:仅靠增加数据和算力,未必能带来真正的智能。Meta首席科学家Yann LeCun认为,当前模型在处理现实世界任务时存在根本性缺陷,如缺乏物理常识、持续记忆和快速学习能力。他主张转向“世界模型”——一种能模拟真实世界运行机制的AI架构,而非仅依赖文本统计。 斯坦福教授李飞飞也强调,语言并非智能的全部,人类文明远超语言范畴。她认为,真正通向AGI的路径应是让AI理解物理世界、具备规划与推理能力,而不仅是“背诵”海量文本。 目前,谷歌DeepMind已发布Genie 3,一种能模拟火山地貌、昏暗海底等复杂物理环境的世界模型。MIT学者Jay Wright Forrester早在1971年就提出,人类决策基于内在“模型”,AI也应如此。此外,神经科学模型、多智能体协作系统和具身AI(将AI嵌入机器人)等方向也在探索中。 尽管OpenAI估值超5000亿美元,但其尚未盈利,且GPT-5发布后未能兑现预期,引发市场对AI泡沫的担忧。投资者情绪波动,科技股一度暴跌,而市场对Nvidia财报的期待也反映出对算力增长能否持续的疑虑。 面对质疑,AI领域权威人士如Gary Marcus明确表示:纯靠“规模扩张”无法实现AGI,必须转向更本质的认知建模。他呼吁行业从LLM转向世界模型,否则AI将始终无法真正可信。 如今,这场关于AI未来路径的争论已从边缘走向中心。如果说过去是“规模即正义”,那么现在,越来越多声音在说:真正的智能,不在于说得多像人,而在于理解世界。

Related Li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