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Headlines

同行评审困局:重建科学信任的破局之路

4 天前

科学界正面临一场“同行评审危机”:随着科研论文数量激增,评审工作负担过重,系统已不堪重负。以欧洲南方天文台(ESO)的MUSE望远镜为例,其观测时间申请量超过3000小时,远超实际可用的379个夜晚。为应对评审压力,ESO在2022年将评审任务交还给申请者,要求团队在申请观测时间的同时,也要评审其他竞争团队的提案,这一模式被称为“分布式同行评审”(DPR)。 这种变革并非孤例。近年来,全球学术出版和资助机构普遍遭遇“评审疲劳”——编辑发出的评审邀请越来越多,但接受率却在下降。2024年IOP Publishing的一项调查显示,近半数科研人员表示过去三年收到的评审请求增加。与此同时,论文从投稿到接受的平均周期已从2014年的140天延长至149天,效率明显下降。 为缓解压力,许多机构尝试激励机制:有的期刊公开评审时效,促使学者加快进度;有的设立“优秀评审奖”,但效果有限;更有研究显示,70%的科学家希望评审贡献能被纳入学术评价体系,但目前仅有50%的机构真正落实。 更激进的尝试是支付评审费用。2024年,美国《危重病医学》(Critical Care Medicine)和英国生物学会(Company of Biologists)分别进行了付费评审试点。前者支付250美元,接受率从48%升至53%,审稿时间缩短至11天,质量未下降;后者支付295美元并要求4天内反馈,平均审稿周期压缩至4.6天,首次决定在7个工作日内完成,效率提升显著。尽管成本高昂,但期刊方面认为,若能实现规模化,需探索可持续的融资模式,避免转嫁给作者。 扩大评审池也是关键。目前评审人员高度集中于欧美资深学者,而论文产出正迅速增长于非西方国家。数据显示,20%的科学家承担了69%至94%的评审工作。为打破这一瓶颈,一些出版商正借助技术工具(如Scopus数据库)精准匹配评审人,同时推广“联合评审”模式——由资深学者与青年研究人员搭档,既补充人力,又培养新人。 此外,结构化评审(Structured Review)正逐步推广。Elsevier在220本期刊中试点,要求评审人回答九个具体问题,结果显示评审者间一致性从31%提升至41%,且更易发现统计、建模等技术漏洞。这种标准化方式有助于提升评审质量与可比性。 最后,透明化评审被视为提升公信力的重要路径。Nature宣布将逐步公开所有研究论文的评审报告,鼓励实名评审。支持者认为,一旦评审意见公开,评审者将更认真对待,从而增强整个系统的可信度。 这场危机暴露了科学评价体系的深层矛盾:在科研产出爆炸式增长的背景下,依赖无偿劳动的同行评审模式已难以为继。唯有通过技术赋能、制度创新与资源投入,才能重建一个高效、公平、可持续的学术评价生态。

Related Li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