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创作为何难出杰作:缺乏情感与社会背景的影响
Nando de Freitas,前Google DeepMind的研究人员,现任职于微软,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尽管AI已经生成了大量文本、数十亿张图像、视频和歌曲,但似乎从未创造出一首值得一听的歌曲、一本值得一读的书或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这是艺术领域的难题,类似于另一个困扰着播客Dwarkesh Patel(他曾问 Anthropic 首席执行官Dario Amodei)的问题:这些模型几乎囊括了人类知识的所有内容,为什么却没有能够产生任何一个引领发现的新连接? 虽然这些问题都值得深入探讨,但本文将重点关注艺术领域的问题。事实上,人类创造的艺术作品很少在孤立状态下具有价值。它们的价值来自于其产生的背景、创作时的人文环境以及受到它们影响的真实人生。艺术品之所以被称为杰作,是因为它们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和文化背景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AI生成的作品往往缺乏这种与人类经历和情感的深刻联系,因此难以被视为真正的佳作。 此外,艺术创作本质上是一个高度复杂和多维度的过程,涉及灵感、情感、思想的融合以及艺术家个人经历的表达。AI尽管能够模仿已有的艺术风格和技术手法,但无法真正理解和体验这些复杂的情感与思想。这导致了AI生成的作品往往缺乏深度和独特性,无法像人类作品那样触动人们的心灵。 近年来,随着算法的发展,AI在某些领域的表现已经相当出色,比如在音乐领域,AI可以生成符合某种风格的曲子,甚至在特定场景下被用作商业音乐。然而,真正触动人心、引发共鸣的作品却依然难觅其踪。类似现象也存在于文学和影视方面,尽管AI能够写出语法正确、结构完整的文本,但缺乏真实的人类情感和深刻的社会意义。 Alberto Romero 强调,AI作品难以被称为艺术杰作的主要原因在于,它们缺少与人类生活的深层次互动。而人类的艺术创作,不仅依赖于创作者的技巧,更植根于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AI或许能够在技术层面上复制人类创作的表象,但难以达到灵魂层面的深度。 业内人士认为,当前的AI模型虽然能够在技术上模拟人类的艺术创作过程,但在创新思维和社会意义的深度上仍然有着明显的差距。例如,DeepMind 和 Anthropic 等公司在AI技术研发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但在艺术创作的探索上仍未找到突破性的方法。AI未来的发展需要更加注重理解人类情感和文化背景,而这可能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DeepMind 是一家领先的AI研究公司,以其在深度学习和强化学习方面的创新著称;微软则是全球最大的软件公司之一,拥有强大的AI研发能力和资源。尽管如此,它们在艺术创作领域的尝试仍面临诸多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