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Headlines

揭秘五大关键技术:有效遏制RAG问答系统幻觉

8 天前

在使用大语言模型(LLM)构建检索增强生成(RAG)问答系统时,幻觉(hallucination)是一个核心挑战。幻觉不仅会导致用户获得错误答案,更会严重削弱用户对系统的信任,进而影响平台留存率。以下是五种有效预防和缓解幻觉的实用技术: 1. 利用LLM作为“裁判”进行验证 生成答案本身复杂度高,但验证答案是否合理相对简单。可设计一个独立的LLM作为“裁判”,根据问题和上下文判断生成的回答是否合理、一致。这种方法能有效识别并过滤掉明显错误或虚构的内容,提升输出可靠性。 2. 优化RAG文档检索流程 幻觉常源于模型基于不相关或错误的上下文生成答案。因此,提升检索阶段的准确性和召回率至关重要。可通过以下方式改进:使用重排序(reranking)过滤无关文档以提高精度;采用上下文感知检索或增加文档块数量以提升召回率。确保输入模型的上下文真实、相关,是减少幻觉的基础。 3. 精细化系统提示词(Prompt)设计 在系统提示中明确要求模型“仅基于提供的文档回答问题”,并禁止其依赖自身预训练知识。例如,加入如下指令: “请仅根据以下文档内容回答问题,不得添加任何外部信息。” 这一简单但关键的提示能显著降低模型“凭空编造”的倾向。 4. 引入来源引用机制 在回答中明确标注信息来源,如引用具体文档编号或段落。这不仅能增强透明度,还能让用户自行判断答案可信度。可实现在回答时动态标注,或通过后处理方式生成高质量引用,提升可追溯性。 5. 主动引导用户认知 坦诚告知用户系统的局限性,例如:“本系统在特定领域表现优异,但对复杂推理类问题仍在优化中。” 通过提示语、引导流程或帮助文档,让用户了解系统能力边界,反而能建立长期信任,避免因意外幻觉导致用户流失。 总结:预防幻觉需双管齐下——通过优化RAG流程、提示工程和验证机制从源头减少错误;同时通过引用和用户引导,降低幻觉发生后的负面影响。二者结合,才能构建更可信、更可持续的AI问答系统。

Related Li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