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竟可伪装有害蛋白?微软等揭示“零日漏洞”,DNA合成公司紧急升级筛查系统
一项由微软联合多家高校、企业和研究机构开展的研究揭示,人工智能正为生物安全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研究团队利用开源AI蛋白质设计工具,基于72种已知危险蛋白,生成了超过7.6万种经过“伪装”的有害蛋白变体,并测试了4种主流生物安全筛查系统。结果显示,这些系统对AI生成的变体漏检率高达30%至70%,意味着许多潜在危险的基因序列可能绕过现有防护,被用于非法合成。 这一发现被称作“零日漏洞”——即尚未被修复的严重安全缺陷。研究团队采用网络安全领域常用的“红队演练”策略,主动模拟攻击者行为,提前识别系统弱点。他们使用AlphaFold2等AI模型,对毒素蛋白进行“人工智能重表述”,在保持其三维结构和潜在毒性的同时,大幅改变其氨基酸序列,使其难以被传统基于序列比对的筛查系统识别。 尽管所有实验均在计算机模拟中完成,未合成真实DNA或蛋白质,但结果显示,AI生成的变体在结构上高度相似于原始毒素,具备引发严重生物威胁的潜力。研究团队随后与Twist Bioscience、Integrated DNA Technologies、Aclid等DNA合成公司及国际生物防护组织合作,开发并部署了新型筛查“补丁”。升级后,系统平均漏检率降至3%,部分工具甚至低于1%。 然而,研究也指出,当前筛查系统仍无法识别所有高风险变体,原因包括:AI生成序列与无害天然蛋白相似、专家对威胁分类存在分歧,以及部分模型训练参数不适用。这表明,仅靠现有技术无法完全应对AI带来的生物安全风险。 该成果已发表于《科学》杂志,标志着网络生物安全从理论走向可验证、可响应的实践阶段。研究团队强调,必须建立更灵活、可定制的筛查机制,并制定更清晰的威胁分级标准。随着AI在生命科学中的深入应用,构建动态、协同的全球生物安全防护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