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Headlines

深度学习新突破:精准计数水稻穗数,助力全生长周期智能育种

4 天前

一种名为LKNet的深度学习模型在水稻穗粒计数任务中取得突破性进展,为精准农业提供了高效、高精度的解决方案。该模型由中科院农业科学研究院宋晨团队开发,发表于《Plant Phenomics》期刊,通过融合大核卷积模块(LKconv)与新型损失函数,显著提升了在不同生长阶段水稻冠层中穗粒的计数准确率。 传统水稻穗计数方法主要依赖检测、密度或位置识别,但各有局限:检测模型在密集冠层中易受遮挡影响,密度模型对背景干扰敏感,而基于位置的方法如P2PNet虽具可解释性,却受限于感受野范围和标注误差。针对这些挑战,LKNet在P2PNet基础上引入动态感受野自适应机制和更灵活的定位损失函数,有效应对穗粒重叠、结构变异及不同生长阶段形态差异等问题。 研究团队在无人机(UAV)影像和多个作物数据集上对LKNet进行了全面测试。在高密度人群数据集SHTech PartA上,LKNet的平均绝对误差(MAE)达48.6,均方根误差(RMSE)为77.9,优于P2PNet和基于检测的PSDNN_CHat模型;在PartB数据集上达到当前最优水平。在跨域水稻穗计数任务中,LKNet表现尤为突出,RMSE仅为1.76,决定系数R²高达0.965,优于在玉米雄穗等大目标上表现优异的模型。 在7米高度采集的水稻冠层数据中,LKNet对紧凑型、中间型和开放型穗均实现高精度计数,R²超过0.98。尽管在后期生长阶段因遮挡加剧和形态变化导致精度略有下降,整体仍保持稳定。消融实验表明,引入LKconv骨干网络使RMSE从2.821降至0.846,参数量减少近50%,显著提升效率与精度。其中,结合注意力机制的顺序大核模块表现最佳,R²达0.993。 热力图可视化显示,LKNet在复杂场景下具备更强的定位能力,关注区域更广,背景抑制效果更好。该研究证实,LKNet不仅在精度和效率上超越现有模型,还能有效适应田间环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为产量预测、育种表型分析等农业应用提供无需人工密集标注的自动化工具,推动无人机辅助农业监测迈向新阶段。

Related Links

深度学习新突破:精准计数水稻穗数,助力全生长周期智能育种 | 头条 | HyperAI超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