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默默无闻到市值4万亿美元:一个实验室如何点燃英伟达的崛起之路
曾被视为不起眼的研究实验室,如今已成为推动英伟达市值突破4万亿美元的关键引擎。这一切的起点,要追溯到2009年,当时比尔·达利(Bill Dally)加入英伟达研究实验室,彼时团队仅有十几人,主要专注于光线追踪技术。 达利最初在2003年便以顾问身份参与英伟达工作,当时他仍在斯坦福大学担任计算机科学系主任。当他在几年后准备退休休假时,英伟达CEO黄仁勋与当时研究实验室负责人戴维·柯克(David Kirk)联手“全力游说”,最终说服他加入。达利回忆道:“这简直是为我兴趣和能力量身打造的舞台,我从未想过能对世界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而英伟达就是那个地方。” 接手实验室后,达利立即推动转型,不再局限于图形渲染,而是拓展至芯片电路设计与超大规模集成(VLSI)等核心领域。更重要的是,他敏锐地预见到人工智能的未来。早在2010年,英伟达便开始探索AI专用GPU,远超行业认知。达利表示:“我们意识到这将彻底改变世界,必须全力投入。黄仁勋也坚定支持这一方向。” 如今,英伟达已牢牢占据AI芯片市场主导地位,研究重心也进一步延伸至“物理AI”与机器人领域。达利认为,未来机器人将成为重要力量,而英伟达的目标是成为“所有机器人的大脑”。 这一愿景由人工智能研究副总裁桑贾·菲德尔(Sanja Fidler)推动。她于2018年加入英伟达,此前在MIT已开展机器人仿真研究。黄仁勋在一次学术交流会上听她讲述项目后,亲自邀请她加入:“来和我一起工作,不是为我,也不是为我们,而是为了共同的事业。”她欣然应允。 菲德尔在多伦多建立了基于英伟达Omniverse平台的机器人仿真实验室。初期最大挑战是获取高质量3D数据。为此,团队研发了“可微分渲染”技术,使图像能反向生成3D模型。2021年,他们推出GANverse3D;2022年,又通过神经重建引擎实现从视频生成3D模型。 这些技术构成了英伟达“宇宙”(Cosmos)系列世界模型的基础,并在CES上正式发布。目前,团队正致力于提升模型速度,让机器人能以100倍于现实的速度感知和反应,从而实现更高效的自主决策。 在SIGGRAPH大会上,英伟达还发布了新一代用于生成机器人训练数据的合成数据模型,以及面向机器人开发者的全新工具链。尽管人形机器人热潮高涨,达利和菲德尔仍保持清醒:真正普及至少还需数年时间,如同当年自动驾驶的发展历程。但随着视觉AI、生成式AI不断突破,以及训练数据的积累,机器人智能化的每一步都在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