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数据中心成美国经济增长新引擎
2025年上半年,美国经济增长几乎完全依赖于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投资。哈佛大学经济学家Jason Furman指出,若剔除信息处理设备与软件投资,美国实际GDP增长率仅为0.1%。这意味着,制造业、零售、服务、房地产等传统经济支柱几乎未增长,而AI数据中心建设成为拉动GDP的唯一引擎。 摩根士丹利数据显示,超大规模云企在数据中心及相关项目上的年资本支出已接近4000亿美元,是几年前的四倍,占美国企业总资本支出近三分之一。这一规模相当于丹麦全年GDP,或欧盟2024年预算的两倍以上。其中,微软、谷歌、亚马逊、Meta、英伟达等巨头主导了这股投资浪潮。 更令人震惊的是,AI数据中心建设对GDP的贡献在2025年已首次超过美国消费者支出——后者通常占GDP的三分之二,是传统增长主引擎。从2023年起,科技投资占GDP比重从4%跃升至4.5%以上,其中AI超大规模企业资本支出占比已达1.2%。 资金流向高度集中。英伟达承诺向OpenAI投资最高1000亿美元,OpenAI则与Oracle达成3000亿美元计算能力采购协议,而Oracle又计划向英伟达采购400亿美元芯片。这些协议多为分阶段、长期执行,但资本市场已提前反应:Oracle因“剩余履约义务”增长359%而股价飙升,AMD在宣布合作后股价暴涨35%。OpenAI已签署超万亿美元的AI基础设施协议,远超其当前年收入(约100亿美元)和估值(5000亿美元)。 然而,质疑声不断。对冲基金创始人David Einhorn警告,如此规模的投资可能带来“大量资本损失”,因回报周期与资本市场预期严重错配。MIT调查显示,95%采用生成式AI的企业未实现投资回报。同时,OpenAI扩张所需电力高达4.5吉瓦,相当于两座胡佛大坝,但电力基建远未跟上。 威廉与玛丽学院的Peter Atwater指出,当前AI投资形成“资本传送带”式依赖网络,一旦任一环节断裂(如OpenAI无法履约),将引发连锁反应。高盛也警告,电力与建设速度不匹配,将成为发展瓶颈。 金融体系进一步放大风险。指数基金因AI股权重上升而规模激增,私募债务市场有2.5万亿美元“干粉”亟待投放,贷款标准放宽,只要贴上“AI”标签,融资便易如反掌。贝莱德、高盛等机构业绩飙升,但背后是系统性风险累积。 也有乐观观点。TS Lombard经济学家Dario Perkins认为,AI投资并非支撑就业的主因,且进口设备会抵消GDP贡献;同时,当前投资多由自由现金流支撑,杠杆不高,风险可控。RBC分析师Rishi Jaluria则认为,若AI能突破容量限制,带来真实商业回报,当前投入便是合理布局。 历史经验表明,技术泡沫未必终结于崩盘。互联网泡沫虽破灭,却为数字经济奠定基础。若AI投资最终转化为生产力提升与新商业模式,其基础设施仍将长期受益。 但问题仍悬而未决:当潮水退去,那些尚未产生实际回报的巨额投资,是否只是资本错配的幻象?Jason Furman的数据揭示了一个真相——美国经济的支柱,正悄然从消费转向硅基基建。而这场由AI驱动的增长,究竟是新时代的开端,还是纸牌屋的巅峰?答案,将在未来几年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