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 下载量远超微软 Copilot:人工智能助手里外受挫
微软在AI助手领域再次遭遇挫折。尽管其AI助手Copilot已经集成到Windows系统中,并与数百万用户使用的Microsoft 365生态系统兼容,但用户的热情却远不如预期。根据Bloomberg引用Sensor Tower的数据,Copilot的iOS和Android应用下载量约为7900万次,尽管这一数字本身相当可观,但与ChatGPT的9亿次下载量相比,显然差距巨大。ChatGPT不仅遥遥领先,微软的Copilot还落后于谷歌的Gemini和DeepSeek,仅排名第四。 此次Copilot的失利部分归咎于微软的管理不当。Bloomberg强调,微软决定将Copilot分为工作和个人两个版本,导致许多Android设备上的用户失去了默认使用该助手的功能。此外,在桌面端,Copilot竟然无法执行基本的系统控制操作,比如调节音量或打开Outlook等应用,这些功能早已成为十年前Siri等“笨”智能助手的标准配置。这种局面让人想起微软曾在浏览器市场凭借强制推广Internet Explorer而被控垄断的历史,但在当前的智能助手比赛中,同样的策略显然失效了。 微软的前智能助手Cortana也曾有过类似的境遇。虽然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但由于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的定位问题,Cortana未能取得与Siri或Alexa相当的影响力。类似地,尽管Bing已成为Windows设备的默认搜索引擎,也是首家集成AI搜索结果的引擎之一,但其市场份额几乎没有显著提升。这表明,即使拥有强大的市场地位和技术资源,微软在吸引用户喜爱方面仍面临巨大挑战。 业内专家认为,微软在AI助手领域的失败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产品功能不足,用户体验不佳;二是市场定位模糊,缺乏明确的差异化优势;三是用户习惯难以改变,尤其是在已有多个成熟竞品的情况下。微软曾试图通过捆绑销售和预装软件等方式推广其产品,但这种方法已不再奏效。专家建议,如果微软希望在未来获得更多市场份额,必须重视产品创新和用户体验,而不是依赖传统的市场策略。 微软作为全球领先的科技公司之一,以其在Windows操作系统和Office办公软件领域占据绝对优势闻名。尽管在AI领域投入巨资并与OpenAI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但显然,要想真正赢得消费者的心,还需在产品设计和用户体验上做出更大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