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设计师质疑AI图像生成器对创意产业的真正影响
中国图形艺术家对AI的“平均化”效应表示担忧和抵制。位于北京和伦敦之间的设计师加女士(Sendi Jia)主要使用DALL-E等AI生成器为客户创建背景板或网站的假照片,尤其是在客户无法获取真实图片时。这虽然帮助了预算有限的客户,但也使她意识到AI在创意过程中的替代能力逐渐增强。近期,一位来自大学潜在客户的经历让加女士更加担忧。该客户原本希望她设计新项目的标志,但最终决定使用AI生成器自行完成。 AI图像生成器的普及对中国的图形艺术家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这些工具使得竞争对手的风格更容易被复制,进而削弱了设计师的独特价值。对于自由职业者或从事广告等行业、专注于制作吸引人的图形的设计师来说,这种风险尤为显著。另一方面,AI工具改变了客户对设计成本和时间的认知,认为AI可以大幅降低设计投入。 早在AI图像生成器流行之前,大型科技公司和拥有内部设计师的大企业就已经经常要求员工模仿竞争对手的设计风格或社交媒体上的流行元素。一位在中国某主要在线购物平台工作的员工匿名表示,当Stable Diffusion和Midjourney等工具开始受欢迎时,英语流利的同事被选中研究这些AI生成器,提高内部撰写有效提示的能力和识别AI适合的任务类型。这种做法虽然提高了效率,但同时也暴露出设计师可能被轻易替代的风险。 加女士指出,AI生成器的应用迫使设计师和客户重新思考设计师的价值所在。设计不仅仅是创造一张图,更像是咨询、创意、策略、方向和美学的综合体。而在广告代理机构,图形设计师通常需要为广告活动制定全面的战略,通过多种格式建立独特的视觉身份。因此,AI工具在这方面的作用有限,因为它无法产生真正独特的作品,而只是对现有风格的随机变异。 北京的一位广告设计师尔兵(Erbing)说,项目面临的每个问题都是具体的,设计师的工作是解决这些问题而不是生成相同的图像。实际上,设计项目的思考过程往往比实际创作花费更多的时间。面对复杂的任务,AI的实用性大大降低。例如,AI图像生成器可以生成许多图像,但无法理解一个广告活动需要建立的视觉身份,更难准确传达客户的产品特性和卖点。 设计师们戏称使用AI生成器就像玩“扭蛋”游戏一样,可能会得到满意的结果,但更多的时候是大量无用的尝试。这使得设计师的工作效率受到质疑,客户对设计工作的价值和投入有了不切实际的期望。随着客户削减预算和缩短时间线,设计师的产出质量也在下降。尔兵担心,“这种误解严重低估了设计师的实际工作量。” 总体来看,尽管AI生成器具备了一定的创意辅助功能,但其应用的局限性仍显而易见。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它们或许能够更好地辅助设计师,但在现阶段,这些工具似乎更多地是在扭曲客户对设计师专业性的认识。尔兵等设计师希望AI工具能进一步发展,成为真正的助力,而不是仅仅作为娱乐。 业内人士评论称,AI生成器的出现虽然提高了部分设计流程的效率,但其当前的应用范围和效果并未完全成熟,不足以替代人类设计师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行业对这些工具的接受程度仍然存有较大的争议,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重视独特性和个性化设计的市场。同时,加女士所在的公司是一个拥有国际业务的独立设计工作室,专注于创意和品牌策略,这也是他们能够在AI冲击下保持竞争力的原因之一。